找到相关内容374篇,用时9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从“法性即无明”到“性恶”

    智顗的作  品当中, 之所以一再批判《 般若经 》和三论,把它们贬为  “通教”,以有别于《法华经》之“圆教”的原因。 ( 注 8)  智顗的“法性”思想含有创生的哲理, 乃是透过对于地  论、摄论二...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  ( 注 8) 有关智顗把《般若经》和三论贬为“通教”这一事  实,散见于他的作品当中。一个比较完整的段落,  请参见智顗,《四教义》卷 1; 《大正藏》卷 46  ,页 ...

    杨惠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00245467.html
  • 摩诃止观的道次第思想

    重要。  智者大师的思想,受《法华经》的启发最大,故《法华经》开权显实、会三归一的思想,实贯彻于智者之教观中。所以虽有藏教、通教、别教,而意在圆教,虽意在圆教而不妨有藏通别之机;虽有空、假、中三观而...  (十境) (十乘观法) (次第三观) (化法四教)   1、观不思议境   2、起慈悲心 藏教   3、巧安止观 空   4、破法 通教   1、阴界入    5、识通塞   6、修道品 假 别教...

    释惠空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42346009.html
  • 知行的意义

    宗。对佛学基本名相尚且如此,稍复杂的将怎样?如“一心”,有意识(藏教),赖耶(通教),如来藏(别教),三千性相(圆教)的不同解释,若不解此中意,恐更会颠倒错乱。弘法利生是每一个佛子的责任,所以,“弘法...

    亦 引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535153916.html
  • 元明清时期,寺院藏书蔚为大观

    元代统治者崇信佛教,客观上也促进了藏经刊刻的繁荣。明朝紫柏大师《径山藏·刻藏缘起》称,元代共刻过十几种大藏经。浙江在元代共刻过两部大藏 :一为《普宁藏》,开雕于元至元六年(1278),约成于大德(1297-1307)初年,因刻于杭州路余杭县大普宁寺而名(普宁寺在瓶窑镇西之南山,宋白云通教大师创庵,淳熙七年改普宁寺)。共收录佛经1430部,6010卷,分作558函。本藏为梵策本,半叶10行,每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574954117.html
  • 从“不二法门”说起

    我们的差别识是业障的“因”,同时也是依法修证菩提的“因”。它们都是真如空性的妙有妙用。   修行界常说,通宗不通教,开口就乱道、等于是胡闹,通教不通宗,等于一场空。这就是世俗谛,是从具体的行持上来讲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33254444.html
  • 南三北七教判之说

    二种,以“华严经”为顿教,以从鹿苑到鹄林所说诸经为渐教。于渐教内更开为五时:以说三乘行果不同诸经为第一时三乘别教,以“般若经通化三机”为第二时三乘通教,以“维摩”、“思益”等经为第三时抑扬教(赞扬菩萨...

    黄忏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015055641.html
  • 〈渐次止观应摄属于圆教或别教 〉摘要

    而前者则属“渐圆”.也就是说,渐次止观是提供给那些被圆教菩萨所“接”的通教菩萨和别教菩萨所修习.而通,别二教菩萨之所以能被圆教菩萨所“接”,乃至属于“渐圆”的渐次止观之所以是圆教禅法,则是建立在“...就“观门”而论,则“渐次止观”对应著渐教,就化法而言,不过是通教,别教至多是圆入别教的观法,唯有“圆顿止观”才是纯圆之教的观法.智者大师虽然也讲渐次,不定,圆顿之三种止观“皆是大乘,俱缘实相,同名止观...

    杨惠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282556522.html
  • 少林僧谈禅

    成佛之道。所谓的“宗”,就是实践和印证教理的方法,因人、因时、因教理的不同,而分立出的各门宗派。  古德有言:“通教不通宗,有如独眼龙;通宗不通教,开口便乱道。”  永嘉禅师说:“宗亦通,教亦通,定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34756888.html
  • 隋代的佛教和道教

    即三藏教;通教;别教;圆教。  2.化仪四教:即顿教;渐教;秘密教;显教。  这种判教分类法是借助于枚举数字的图推导出来的,是中国人所喜欢的,但它的最终产品是中印合璧的解经学的一种殊难理解的大杂烩。智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435657525.html
  • 无上醍醐,纯圆独妙

    酪味。从乳出酪,譬佛于华严后谈阿含小教,正对小乘之机。(三)生酥味。自酪出生酥,譬佛于阿含之后说方等经。小乘机熟而为大乘通教之机。(四)熟酥味。从生酥出熟酥,譬佛于方等经后说般若经,通教机熟而为大乘别...不定。诚可谓出四时之外,超八教之表,无上醍醐,纯圆独妙也。释五重玄义竟。   注①七方便人一、人乘,二、天乘,三、声闻乘、四、缘觉乘,五、藏教菩萨乘,六、通教菩萨乘,七、别教地前菩萨。最大无明,指不明...

    张秉全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61458259.html